有需求就有回应,越来越多的沪上公园正在推行通宵开放。2022年,复兴公园、静安雕塑公园在拆墙改造后都选择了24小时开放。至2023年10月31日,杨浦区18座区属公园全部实现全天开放。浦东新区符合开放条件的78座城市公园也在2023年12月1日起全面24小时试开放……到去年年底,上海逾六成的城市公园已实现24小时开放。
4月18日,上海世纪公园试行24小时开放。前期,世纪公园已陆续拆除外围沿线3000多米围墙,并通过增种绿化、打造花境等方式提升沿街景观,游客在外围人行道上也能一览园中风景。
物理边界消失后,公园如何管理,谁来承担运营成本,这些成本对比效益是否值得?无需质疑,“公园24小时开放”意味着更大挑战。
2024年1月29日,围绕闵行文化公园24小时开放的话题,300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市民展开了大讨论。“谁会深更半夜逛公园?”“纳税人的钱为什么要为极少数人买单?”“能否分季度开放?”还有治安问题、噪音污染等等都被摆上台面。
世纪公园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巡逻等先进技术,对公园进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140公顷的园内共有监控摄像设备约220套,公园主要出入口安装了12套人脸识别设备,重点区域、监控盲区等布置了50个巡逻打卡点。
近两年,拆墙行动在上海越来越多,人们熟悉的老牌公园,比如中山公园、鲁迅公园、和平公园、复兴公园等陆续拆墙破界,“春色满园关不住”变得具体。
近几年,上海在高楼大厦间见缝插绿,推进单位附属绿地破墙透绿,既有的大公园也拆墙融入街区,越来越多的公园24小时开放,让忙碌的都市人推门见绿,移步入园,随时感受“公园20分钟效应”。
园方还发布了《世纪公园24小时开放公约(试行)》,提出夜间游园采用“限制开放模式”,推荐夜间以散步、休憩等相对安静的活动为主,22时后禁止使用乐器、音响等器材。公园也会在每天22时后减弱灯光,只开启单侧路灯。
四虎影院www工作日的间隙,去公园里散步赏花听鸟鸣,或是坐在湖边发呆,看老年人下棋打太极,看小朋友奔跑打闹,一草一木都熨帖人心。抬脚便到,免费友好,公园成为年轻人的“回血圣地”“精神快充”。
见绿、近绿、亲绿、享绿,让公园绿地更好地为民所享,让人民切实在城市生活中体会到幸福感,这是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重要一步。
更方便的是,市民进入世纪公园不用再绕行。浦东图书馆就在世纪公园对面,拆墙前,从图书馆到公园要绕道走上10分钟,现在只是过个马路的事儿。
鲁迅公园打开大连西路及欧阳路的围墙后,用景石叠筑成公园与人行道间的分隔,附近居民可以少走500米进公园,公园绿地和山林气息也延伸到街区。
部分近水区域已经封闭,保安在各自区域内巡逻。其中一名保安介绍:“公园晚上一直有人,两三点都有跑步的,夏天人更多”,夜间在岗的保安有十几位,监控覆盖公园的角角落落,如果发现紧急情况,比如有人摔倒,可以立刻赶过去。
无论是破墙拆围还是全天开放,并不是把墙推倒、一放了之。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写道:人们赋予了公园用途并且使其成功地发挥作用;或反之——拒绝使用,公园由此被废弃或不能发挥作用。
一些公园“大胆”开放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游园人群嫌照明不足,厕所关闭,周边居民投诉噪音扰民……既要解决居民区和公园的矛盾,又要提升市民的夜游体验,大大小小的问题考验着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初春,经过北京西路石门二路,一片烂漫的樱花林总是引得路人流连。静安雕塑公园拆墙后,这片种植于园内的樱花成为街区共享的风景,淡淡粉色把春意传递给每个路人。
像高先生这样喜欢夜间游园的人不在少数。据上海的媒体报道,和平公园24小时开放以来一年的数据显示,公园每天21时到5时的平均客流量达1700人次;中山公园自2016年6月30日起实行全天候开放,其中2023年每天最后两个小时入园的游客量平均为729人次,占全天游客总量的3%。
此外,公园还改进了原有的夜间灯光照明系统,在局部危险区域增设活动栏杆、更新标识标牌,并设置了24小时无人售货机,推出公园游园小程序以便游客查询停车位、厕所等信息。
根据2022年“全球24小时活力城市论坛”发布的“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上海15-59岁的常住人口规模约为伦敦、纽约同年龄段人群的三倍。2021年,上海的日均夜间出行人群规模约为338万人,头部商圈夜间19时到次日6时的客流量约占全天的四成,夜间活跃人群规模庞大。
大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透过灯光,花草树木上还挂着晶莹水珠。“公园空气好,晚上人少没压力,感觉像世外桃源一样。”和平公园24小时开放后,高先生经常在夜间光临,跑步或闲聊,可能到凌晨1点才离去,他就住在公园旁边的新港路。
一个月试点延长开放3小时后,闵行文化公园于4月1日正式实行24小时开放,环湖区域不延时开放。在此之前,园区已经扩招安保、增加监控,在环湖区域设置电子围栏。
当市民可以轻松穿梭于“百年校园”与“百年公园”间,感受“百年树木”与“百年建筑”的魅力,拆墙透绿带来的获得感变得生动具体。
目前,上海分布着大大小小各类公园832座,其中城市公园477座、口袋公园265座、乡村公园89座、主题公园1座。开放、共享、融合,上海的目标是要把整个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
陕西北路457号(辞书出版社旧址)是近百年的老建筑,园内绿树成荫,广玉兰、香樟、雪松、黄杨、青枫、杨柳等多种树木林立。2023年末,这幢老建筑首次对外打开围墙,沿街的千平绿地花园向市民全天候开放。
从纽约的曼哈顿中央公园到伦敦的海德公园,当这些全球知名公园成为城市发展的时代印记,上海也正在逐步推进从“城市公园”走向“公园城市”。
2022年9月,中山公园拆除万航渡路一侧的围墙,公园里华东地区最大的百年悬铃木、铜顶、音乐台等景观向社会开放;紧接着,华东政法大学也拆除万航渡路沿线围墙,在保留原有的古梅亭榭和叠石流泉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提升。
从林区管理到游客安全保障、减少夜间开放对周边居民影响,世纪公园在充分准备下破墙24小时开放。不过,问题一定会出现,争议也会长期存在,而相比一刀切的封闭限时,直面问题、探索解决总是“更优解”。
“白天没时间,晚上才能空闲下来。我们几个朋友过来聊聊天放松,那边有健身器材还能锻炼。”4月17日23时许,高先生和两个朋友坐在和平公园的凉亭里聊着天,自带了饮料。
610.19MB
查看456.52MB
查看48.2MB
查看385.34MB
查看877.28MB
查看105.92MB
查看251.44MB
查看433.67MB
查看604.22MB
查看743.31MB
查看430.47MB
查看434.35MB
查看371.48MB
查看552.69MB
查看569.56MB
查看810.14MB
查看297.82MB
查看792.94MB
查看844.59MB
查看535.45MB
查看967.39MB
查看637.89MB
查看350.25MB
查看748.48MB
查看623.47MB
查看862.95MB
查看687.38MB
查看975.47MB
查看698.61MB
查看107.89MB
查看121.43MB
查看356.94MB
查看269.51MB
查看256.18MB
查看327.77MB
查看440.81MB
查看626.30MB
查看245.74MB
查看579.22MB
查看468.98MB
查看504.29MB
查看763.61MB
查看288.95MB
查看118.86MB
查看144.42MB
查看615.19MB
查看280.31MB
查看127.20MB
查看760.13MB
查看741.76MB
查看197.79MB
查看653.24MB
查看689.24MB
查看258.78MB
查看573.60MB
查看182.62MB
查看807.54MB
查看201.98MB
查看611.35MB
查看542.54MB
查看199.58MB
查看149.30MB
查看720.15MB
查看470.35MB
查看101.49MB
查看929.88MB
查看606.36MB
查看397.77MB
查看381.16MB
查看250.23MB
查看235.39MB
查看376.85MB
查看850.27MB
查看144.39MB
查看117.41MB
查看333.80MB
查看208.14MB
查看783.85MB
查看431.23MB
查看227.51MB
查看259.88MB
查看567.48MB
查看749.35MB
查看370.25MB
查看801.51MB
查看505.77MB
查看500.75MB
查看947.70MB
查看436.41MB
查看782.75MB
查看411.51MB
查看284.72MB
查看314.71MB
查看186.26MB
查看309.21MB
查看158.82MB
查看999.68MB
查看191.84MB
查看624.28MB
查看412.70MB
查看459.88MB
查看519.56MB
查看942.64MB
查看133.95MB
查看
564 南充bj
人民日报社2023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人员名单公示🙄
2025-06-30 21:28:37 推荐
666 188****8287
献给新年也献给你,记协向新闻媒体征集新年寄语🤓
2025-07-02 19:50:02 不推荐
703 152****9427
《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22年度·第33届)》出版发行🤡
2025-06-30 0-1:56:51 推荐
57 地狱赛车活动
“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2025-07-01 18:41:32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