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乡野的乱石堆里,常能见到一道灰褐色的影子倏忽掠过——那便是老辈人口中的"四脚蛇",学名石龙子。这种身披细鳞的小生灵,既非蛇亦非蜥,倒像是造化随手捏就的活陶俑,总在盛夏的烈日下贴着地皮游走。药农们说它入药已有千年,晒干的躯体蜷在青瓷罐里,仍保持着生前最后一刻蓄势待发的姿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味咸性寒",可治小儿惊痫,而岭南的采药人至今仍沿袭着用酒淬火的古法炮制。当你在山径偶遇这机警的小东西时,或许不会想到,它那不足三寸的身躯里,竟藏着让老郎中们念念不忘的草木灵性。
【中药名】石龙子
【别名】蜥蜴,山龙子、守宫、草龙、石蜴,泉龙,猪婆蛇,五寸棍,四脚蛇。
【类别】利水渗湿药。
【药用部位】鬣蜥科动物草绿龙蜥的全体。
【产地分布】息于山边、路旁草丛及乱石中,以昆虫为食。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南、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福建等地。
【性味归经】咸,寒,有毒。归膀胱经。
【功效】破结行水、解毒消肿。
【主治】主治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
①《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③《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④《纲目》:"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
【配伍】
配海金砂,相须相使,通淋止痛功著,用治砂石淋之尿道 疼痛等甚宜。
配巴戟天,补肾壮阳,巴戟天甘温而补。辛温则 散,专入肾经,长于温肾;补阳益精;本品血肉之品, 咸寒补阴,主入肾经,偏于益阴,助火补气。二药合用, 温肾壮阳,益精补阴,使阴阳相济,则命门火衰。阳萎阴冷等症可愈。
【成分药理】石龙子有抗癌作用,其醇提取物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呼吸;体内试验,可延长移植肿瘤动物的寿命。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1.5~3克;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使用禁忌】①《纲目》:"娠妇忌用。"②《本草经集注》:"恶硫黄、斑苗(蝥)、无夷。"
【相关方剂】槐胶丸。
【配伍选方】
①治小儿癫:蜥蜴一枚,烧灰,末,以酒服之。(《备急方》)
②治诸瘘不愈:石龙子(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刘涓子鬼遗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疮,九子烂疡及一切无名肿毒:石龙子、壁虎、千脚虫、滚山珠、娱蚣虫、铧头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