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的潮湿角落里,常能见到一丛丛挺拔的射干。这种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的草药,却有着令人难忘的倔强姿态。老药农更爱唤它作"乌扇",因其叶片展开时,确如一把把深绿的折扇。每逢盛夏,茎顶便会绽出橙红斑驳的花瓣,像极了被夕阳染红的鸟羽,在湿热的风中轻轻摇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味苦气寒",却不知这苦涩背后,藏着化解咽喉肿痛的温柔。如今走过药圃,仍能看见它剑形的叶片上凝结着晨露,仿佛千年来始终在等待,为燥热的人间递上一味清凉。
【中药名】射干
【别名】乌扇、扁竹、寸干、金绞剪、剪刀草、扇把草、山蒲扇、绞剪草、野萱花、蝴蝶花。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以根茎入药。以肥壮、肉色黄、无毛须者为佳。
【产地分布】生长于山坡、草原、田野旷地,或为栽培。 分布全国各省。 药材主产湖北、河南、江苏、安徽。
【性味归经】寒,苦。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喉,消痰涎。
【主治】主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瘰疬结核,疟母,妇女经闭,咳嗽气喘,痈肿疮毒,治疗喉头痉挛水肿效果好。
【文献】
①《滇南本草》:"治咽喉肿痛,咽闭喉风,乳蛾,痄腮红肿,牙根肿烂,攻散疮痈一切热毒等症。"
②《日华子本草》:"消痰,破症结,胸膈满,腹胀,气喘,痃癖,开胃下食,消肿毒,镇肝明目。"
③《南京民间药草》:"根茎、花和种子,泡酒服,治筋骨痛。"
④《药性论》:"治喉痹水浆不入,通女人月闭,治疰气,消瘀血。"
⑤《本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⑥纲目》:"降实火,利大肠,治疟母。"
⑦《别录》:"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
⑧《珍珠囊》:"去胃中痈疮。"
⑨《分类草药性》:"治妇人白带。"
⑩《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洗肿,拔毒散血,跌打亦用。"
【常用配伍】甘草、、杏仁、茯苓、木通、地黄、升麻、玄参、大黄、桔梗、连翘、黄芩麻黄、栀子、木香、半夏、当归、牛蒡、陈皮、防风、犀角
【成分药理】具有抗炎、解热、抗微生物、祛痰、抗凝血、抗过敏、促进唾液分泌、降血压、利尿、利胆增进神经细胞生存和生长等作用。
【用法用量】煎汤3~9克。
【使用禁忌】无实热、脾虚便溏及孕妇忌服。久服令人虚.
【相关方剂】黄连厚朴汤、代赈普济散、射干丸、射干汤、射干麻黄汤、复方消炎止痛搽剂、清肺膏、连翘升麻散、发毒攻里五香连翘饮、甘露消毒丹。
【中成药】射麻口服液、京制咳嗽痰喘丸(气管炎咳嗽痰喘丸)、克感利咽口服液、气管炎丸、金参润喉合剂、止咳化痰丸、抗病毒颗粒、甘桔冰梅片、小儿治哮灵片、小儿咽扁冲剂
【配伍选方】
①治白喉:射干3克,山豆根3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②治关节炎,跌打损伤:射干90克,入白酒500克,浸泡一星期,每次饮15克,每日2次。(《安徽中草药》)
③治腮腺炎:射干鲜根10~15克,水煎,饭后服,日服2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喉痹:射干,锉细,每服15克,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圣济总录》射干汤)
⑤治二便不通,诸药不效:射干捣汁,服一盏立通:(《普济方》)
⑥治咽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袖珍方》)
⑦治伤寒热病,喉中闭塞不通:生乌扇一斤(切),猪脂一斤。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千金方》)
⑧治喉痹:㈠射干,细锉。每服五饯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圣济总录》射干汤) ㈡射干,旋取新者,不拘多少。擂烂取汁吞下,动大腑即解。或用酽醋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医方大成论》)
⑨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11)治瘰疬结核,因热气结聚者:射干、连翘、夏枯草各等分。为丸。每服二钱,饭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12)治伤寒热病,喉中闭塞不通: 生乌扇一斤(切),猪脂一斤。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千金方)
【临床应用】
治水田皮炎:取射干1.5斤,加水26斤,煎煮1小时后过滤,加食盐4两,用于涂洗患部。用前保持药液温度在30~40℃左右。观察253例,均有显着疗效,轻者涂洗一次,痒感即消失;重者翌日再洗1次,丘疹即逐渐缩小,潮红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