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药的浩瀚宝库中,白蔹以其独特的药性悄然绽放。这味源自葡萄科植物的块根,自古便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下品。其性微寒,味苦辛,如同山野间不事张扬的隐士,却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领域独树一帜。医家常用其治疗疮疡肿毒,或与它药配伍化解热毒缠结之症。现代人或许更熟悉金银花、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材,却不知白蔹在南方民间疗法中,仍是处理痈疽疮疖的得力助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味古老药材时,不仅能触摸到中医传承千年的智慧脉络,更能体会草木与人体之间微妙而精准的对话。
【中药名】白蔹
【别名】山葡萄秧、野番薯、鹅抢蛋、见肿消、白根、山地瓜、野红薯、五爪藤、白草,白水灌,狗天天,猫儿卵。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以块根、果实入药。以肥大、断面粉红色、粉性足者为佳。
【产地分布】生于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也有栽培。 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四川等地。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生肌敛疮。
【主治】用治疮疡肿毒,瘰疬,烫伤,湿疮,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白带,泄泻、痢疾、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诸物哽咽、胎死不下、风痹肿痛、手足皲裂。
【文献】
①《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②《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③《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④《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窃,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⑤《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⑥ 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⑦《纲目》:"解狼毒毒。"
【常用配伍】大黄、白及、当归、附子、甘草、白芷、黄芩、防风、黄连、赤芍、黄柏、乳香、地黄、黄芪、细辛、杏仁、连翘、川芎、木香、干姜。
白蔹配连翘:二者均可清热解毒 相伍为用 可加强清热解毒散结之功效 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阳证疮疡诸症.
白蔹与白薇,均能清热但白蔹多为外科常用药,偏清气分热,白微多为内科用药,偏于清血分,阴分之热。
白蔹、地丁草、蒲公英三者能清热消肿为外科常用药,但白蔹宜于疮疡末期,用以消肿止肌,地丁、蒲公英宜用疮疡初期,用以清热定痛。
【成分药理】主含有机酸类成分,如酒石酸、延胡索酸、没食子酸等;尚含黏液质、淀粉、鞣质、黄酮苷、葡萄糖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及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巨噬细胞吞噬等功能。现代药理研究,白蔹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癖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有抑制子宫颈癌的作用,也有较强的抗肝毒素及抗脂质过氧化活性。
【用法用量】煎汤3~9克,外用研末外敷。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痈疽已溃、无实火者忌服。孕妇、儿童慎用。
【相关方剂】薯蓣丸、知母裹方、立消神效膏、万应膏、白垩丸、秘授仙方方应膏药、白末子、风痹散、八白散、蔷薇丸
【中成药】京万红、追风壮骨膏、少林风湿跌打膏、拔毒膏、内消瘰疠片、阳和解凝膏、溃得康颗粒、消痔灵片、清心牛黄片、清凉膏药
【配伍选方】
①治痈肿:一白蔹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如泥,贴上,日三。(《补缺肘后方》)
②白蔹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蔹三两,阿胶二两(炙令燥)。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镜匕,酒水共一盏,入生地黄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如无地黄汁。入生地黄一分同煎亦得。(《圣济总录》白蔹汤)
二白蔹、乌头(炮)、黄芩各等分。捣末筛,和鸡子白敷上。(《普济方》白蔹散)
③敛疮:白蔹、白芨、络石各半两,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④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蔹、黄连各二两,生胡粉一两。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刘涓子鬼遗方》白蔹膏)
⑤治扭挫伤:见肿消二个,食盐适量。捣烂外敷。(《全展选编?外科》)
⑥治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黄柏、白蔹各半两。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仁斋直指方》白蔹散)
⑦治瘰疬生于颈腋,结肿寒热:白蔹、甘草、玄参、木香、赤芍药、川大黄各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醋调为膏,贴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蔹散)
⑧治汤火灼烂:白蔹末敷之。(《备急方》)
⑨治耳出脓血:白蔹、黄连(去须)、龙骨、赤石脂、乌贼鱼骨(去甲)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散。先以绵拭脓干,用药一钱匕,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白蔹散)
⑩治白癜风,遍身斑点瘙痒:白蔹三两.天雄三两(炮裂去皮脐),商陆一两,黄芩二两,干姜二两(炮裂、锉),踯躅花一两(酒拌炒令干)。上药捣罗为细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白蔹散)
(11)治诸物哽咽:白蔹、白芷等分。为末,水服6克。(《圣惠方》)
(12)治湿热白带:白蔹、苍术各6克。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白糖水送下。(《全国中草药汇编》)
(13)治腹股沟疝:白蔹30克,水煎加白糖冲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14)治疮口不敛:白蔹、白及、络石藤各15克,取干者。为细末,干撒疮上。(《鸡峰普济方》白蔹散)
(15)冻耳成疮、或痒或痛者: 黄柏、白蔹各半两。为末,先以汤洗疮,后用香油调涂。(直指方)
(16)鼻赤: 白蔹、杏仁、白石脂等分,研末,鸡子清调涂,旦洗。(四科简效方)
(17) 止血消肿: 白蔹成熟果实,去种子,留下白色毡毛或带种子研成粉末、外敷伤处。(江西草药手册)
(18)白蔹祛斑粉(嫩白祛斑):
白蔹20克.辛夷9克,冬瓜仁30克,当归15克.面粉15克。白蔹、冬瓜仁研成粉末。与面粉混合均匀,装罐备用。当归.辛夷煎汁150毫升.过滤去渣。以适量药汁配合粉末。调成糊状即可。避开眼唇。抹于脸部和颈部。15分钟后.清洗干净。~周使用1―2次,本方置于脸上以10~15分钟为限。本药方可嫩白祛斑。
【临床应用】
治水田皮炎:取射干1.5斤,加水26斤,煎煮1小时后过滤,加食盐4两,用于涂洗患部。用前保持药液温度在30~40℃左右。观察253例,均有显着疗效,轻者涂洗一次,痒感即消失;重者翌日再洗1次,丘疹即逐渐缩小,潮红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