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药的宝库中,贯众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占据一席之地。这种蕨类植物,古称“贯节”或“贯仲”,多生于山野阴湿之地,其根茎入药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古人发现其既能驱虫,又可清热解毒,尤其在湿热季节或疫病流行时备受青睐。现代研究亦揭示其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等活性成分,为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佐证。无论是民间用于预防时疫,还是中医配伍治疗热毒疮疡,贯众都展现出一味草木的朴素智慧。本文将从其本草渊源、药用特性及临床应用展开,探寻这味古老药材的当代价值。
【中药名】贯众
【别名】野鸡膀子、小叶贯众、小贯众、昏鸡头、小金鸡尾。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乌毛蕨科植物狗脊 、紫萁科植物紫萁或鳞毛蕨科植物贯众带叶柄基部的干燥根茎。
【产地分布】生于林下或山谷阴湿处。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等地。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风热感冒;温热癍疹;吐血;咳血;衄血;肠风便血;崩漏;血痢;疮疡,尿血,月经过多,刀伤出血,蛔虫、饶虫、绦虫病,产后出血,止鼻衄等。
【文献】
①《本经》:"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
②《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止血杀虫。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治便血。尿血、鼻衄、月经过多、蛔虫症、蛲虫症。"
③《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祛风活血,补肝肾。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遗尿。"
④《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驱虫,止血,清热解毒。治蛔虫,绦虫,虫积腹痛;子宫功能牲出血,白带。贯众放在水缸中,饮用其水,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
⑤《纲目》:"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哽。"
⑥《会约医镜》:"治邪热腹痛,解时行疫气。"
⑦《奉经续疏》:"治喉痹,消顽肿。"
⑧《滇南本草》:"祛毒,止血,解水毒。
⑨《别录》:"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
⑩《本草纲目》: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哽。解猪病。
【常用配伍】甘草、黄连、大黄、槟榔、陈皮、人参、茯苓、雷丸、麝香、防风、僵蚕、当归、木香、细辛、雄黄、芜荑、鹤虱、寒水石、地黄、干姜。
【成分药理】主含具有驱虫作用,兴奋离体子宫、抗早孕及堕胎、有雌激素样作用,还有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用法用量】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使用禁忌】阴虚内热、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慎用。
【相关方剂】紫色消肿膏、救痛安心汤、刺猬皮丸、补益消癌汤、加味白头翁汤、至圣保命金丹、崩露丸、仙方夺命丹、淋谍贯众汤、荆兰汤。
【中成药】万通筋骨片、梅翁退热颗粒、大活络丸、连花清瘟胶囊、乙肝扶正胶囊、抗病毒颗粒、复方岗松止痒洗液、忍冬感冒颗粒、暑症片、抗感解毒胶囊
【配伍选方】
①预防感冒和流感:成人每次用贯众9克,甘草适量(或贯众、桑叶各4.5克,甘草适量)。制成颗粒冲剂。开水冲服,每星期服2次,连服4个月(从10月至次年1月)。[《中草药通讯》1973,(6):40]
②治血崩:贯众半两,煎酒服之,立止。(《集简方》)
③治鼻衄不止:贯众根末,水服一钱。(《普济方》)
④治血痢不止:凤尾草根(即贯众)五钱,煎酒服。陈解元吉言所传。(《集简方》)
⑤治便毒肿痛:贯众,酒服二钱,良。(《多能鄙事》)
⑥治漆疮作痒:油调贯众末,涂之。(《千金方》)
⑦治蛲虫病:贯众9~12克。水煎服。另用贯众30克,煎水,晚上睡前洗肛门。(《陕西中草药》)
⑧治乳痈,未成结者:贯众一味,为细末。外用敷肿上。亦可服之。(《普济方》)
⑨治癣:贯众、吴茱萸、官桂等分。为细末。先以手抓破,以药擦之,或用醋调敷亦得。(《百一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