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田野时,总能看到蒲公英举着毛茸茸的白色小伞,在绿浪间轻轻摇曳。这种被北方人亲切称作"婆婆丁"的野草,既是孩童吹散希望的玩具,也是药篓里藏着的宝贝。它的锯齿状叶片早在《唐本草》中就有记载,而黄色小花绽放后化作的绒球,藏着比外表更坚韧的生命力——无论落在砖缝还是山坡,来年总能冒出新芽。老辈人常说,蒲公英是"穷人的医生",它的根、叶、花皆可入药,从清热解毒到利尿消肿,默默守护着民间最朴实的健康智慧。当我们将这株平凡野草捧在手心,触碰到的或许是千年本草文化最温柔的注脚。
【中药名】蒲公英
【别名】蒲公草、地丁、蒲公丁、金簪草、狗乳草、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以全草入药。以颜色灰绿、无杂质、干燥者为佳。
【产地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路旁、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间。? 药材主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性味归经】寒,苦、甘。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糖,妇人乳痈肿,胃炎,痢疾,肝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疔疮,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疗一切毒虫蛇伤。
【文献】
①《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缓泻。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爽,流火,淋巴腺炎,风火赤眼,胃炎,肝炎,骨髓炎。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利尿,催乳。治疔疮,皮肤溃疡,眼疾肿痛,消化不良,便秘,蛇虫咬伤,尿路感染。
③《本草图经》: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
④《医林纂要》: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
⑤《随息居饮食谱》:清肺,利嗽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
⑥《岭南采药录》: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
⑦《山东中药》:为解毒、消炎、清热药。治黄疸,目赤,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⑧《纲目》:乌须发,壮筋骨。
⑨《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
⑩《滇南本草》: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
(11)《本草经疏》:蒲公英昧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暖之良。
【常用配伍】甘草、金银花、当归、黄芩、连翘、赤芍、地丁、柴胡、牡丹皮、大黄、玄参、茯苓、白芷、地黄、紫花地丁、陈皮、菊花、天花粉、夏枯草、香附。
【成分药理】
①抗菌作用:该品注射液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及卡他球菌也有一定杀菌作用。本品醇提液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对某些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对幽门弯曲杆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②抗肿瘤作用:药用蒲公英中提取的多糖(Tof一CFr),以40、2、600mg/kg ip 给于接种MM46肿瘤细胞的C3H小鼠,前期给药未见作用,但11~20天和2~20天的后期隔日给药则有效。对肿瘤细胞的迟延型过敏反应(T一DHR),在ddy一Ehrlich(同种肿瘤)系和C3H一MM46(同系肿瘤)系中,Tof一CFr后期给药其足跖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上升。在ADMC系中,Tof一CFr与已知能活化巨噬细胞的糖原相比,具有更强的激活能力。
③通乳:该品叶有疏通乳脉管之阻塞,促进泌乳的作用。
④利胆作用:国外研究,蒲公英有利胆作用,临床上治疗慢性胆囊痉挛及结石症有效。此外本品尚有利尿健胃,轻泻等作用。
【用法用量】煎汤9~30克,内服煎汤,捣汁或人散剂.
【使用禁忌】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注意事项】
①过敏反应 服用蒲公英煎剂、蒲公英酒浸剂后,个别人会出现荨麻疹、全身瘙痒等过敏反应。蒲公英注射剂静脉滴注后,亦偶有寒战、面色苍白、青紫或精神症状。
②用量过大后,偶见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轻度泄泻。大剂量(30g/kg)灌服煎剂3天,可见实验兔子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浊肿,肾小管变窄,其它无明显改变。小鼠和兔亚急性毒性试验,尿中可出现少量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
③药不对证,寒热不分:临床上所见的感染多数为热证,用蒲公英一般不会有不良反应。但少数感染属于阴寒证,无热象,病程多较长,病人体质虚弱。将蒲公英清热解毒的作用简单地看成能抗菌消炎而加以滥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如食欲减退、倦怠、疲乏、出虚汗、面色苍白等。
【相关方剂】板蓝根复方、疏肝散结汤、柴芩承气汤、消炎解毒汤、升麻解毒汤、盆炎汤、羌活蒲蓝汤、新加止嗽散、加味解毒散结汤。
【中成药】长春红药片、胃痛宁片、参芪健胃冲剂(胃炎灵冲剂)、金嗓散结丸、消痤丸、胆乐片、复方益肝丸、舒肝益脾液、舒肝益脾颗粒、前列通片
【配伍选方】
①治尿道炎:蒲公英15克,车前草15克,瞿麦15克,忍冬藤9克,石韦4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②治疳疮疔毒: 蒲公英捣烂覆之,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纲目》引《唐氏方》)
③治慢性胃炎,胃溃疡:蒲公英干根、地榆根各等分。研末,每服6克,每日3次,生姜汤送服。(《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④治乳痈:蒲公英(洗净细锉),忍冬藤同煎浓汤,入少酒佐之,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本草衍义补遗》)
⑤治乳痈初起: 蒲公英一两,忍冬藤二两,生甘草二钱,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服。(《洞天奥旨》英藤汤)
⑥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二两,香附一两。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⑦治产后不自乳儿,蓄积乳汁,结作痈:蒲公英捣敷肿上,日三、四度易之。(《梅师集验方》)
⑧治瘰疬结核,痰核绕项而生:蒲公英三钱,香附一钱,羊蹄根一钱五分,山茨菇一钱,大蓟独根二钱,虎掌草二钱,小一枝箭二钱,小九古牛一钱。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⑨治疳疮疔毒:蒲公英捣烂覆之,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纲目》)
⑩治急性结膜炎:蒲公英30克,菊花9克,薄荷6克(后下),车前子12克(布包)。煎服。(《安徽中草药》)
(11)治急性阑尾炎:蒲公英30克,地耳草、半边莲各15克,泽兰、青木香各9克。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12)治多年恶疮及蛇螫肿毒:蒲公英捣烂,贴。(《救急方》)
(13)治急性化脓性感染:蒲公英、乳香、没药、甘草,煎服。(《中医杂志》(11):31,1965)
(14)治肝炎:蒲公英干根六钱,茵陈蒿四钱,柴胡、生山栀、郁金、茯苓各三钱。煎服。或用干根、天名精各一两,煎服。
(15)治尿道炎:蒲公英15克,车前草15克,瞿麦15克,忍冬藤9克,石韦4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16)治急性胆道感染:蒲公英、刺针草各30克,海金沙、连钱草各15克,郁金12克,川楝子6克。水煎两次,浓缩至150毫升。每服50毫升,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17)治烧烫伤:蒲公英根洗净,捣碎取汁,待凝后涂患处。(《长白山植物药志》)
(18)治骨髓炎:蒲公英60克,全蝎1条,蜈蚣1条。研粗粉, 白酒250毫升浸泡3~5天。分数次服用。(《青岛中草药手册》)
(19)治慢性胃炎、胃溃疡:蒲公英干根、地榆根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钱,一日三次,生姜汤送服。(⑨方以下出《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20)治胃弱、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胀痛:蒲公英一两(研细粉),橘皮六钱(研细粉),砂仁三钱(研细粉)。混合共研,每服二至三分,一日数回,食后开水送服。(《现代实用中药》)
(21)烧伤合并感染:以鲜蒲公英捣烂,加入少许75%酒精调敷患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5):301)
(22)治疗腮腺炎:以鲜蒲公英30g捣碎,加入1个鸡蛋清中搅匀,加冰糖适量,捣成糊状,外敷患处。日换药1次。(《中药现代临床应用手册》1993;12)
(23)治目赤红肿:蒲公英30g,黄芩10g,水煎,熏洗患眼。
(24)治胃痛:蒲公英20~30g,丹参25~30g,白芍15~30g,甘草10~30g,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2):33)
(25)治急性热病、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各12g,水煎服。
(26)治尿路感染:蒲公英30g,萆粟、生蒲黄、木通、车前子各1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