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野田埂间,一丛丛贴着地皮生长的草本植物常被路人忽略,唯有五月花期那簇鹅黄花蕊在风中轻颤时,才会引人驻足。翻白草便是这般不起眼却暗藏玄机的存在——其叶背密布白色绒毛,风过时叶片翻卷露出银白,故得此名。老药农总爱念叨:"识得路边翻白草,盛夏不愁痢疾扰。"这味收录于《救荒本草》的民间草药,既有清热解毒之效,又可作饥荒年代果腹之物,其锯齿状的叶片里,折叠着农耕文明与中医药智慧交织的生存记忆。
【中药名】翻白草
【别名】鸡腿儿、天藕儿、湖鸡腿、鸡脚草、鸡脚爪、鸡距草、独脚草、鸡腿子、乌皮浮儿、天青地白、金钱吊葫芦、老鸹枕、老鸦爪、山萝卜、土菜、结梨、大叶铡草、白头翁、鸡爪莲、郁苏参、土人参、野鸡坝、兰溪白头翁、黄花地丁、千锤打、叶下白、茯苓草.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蔷薇科植物翻白草的干燥全草。
【产地分布】生于海拔100~1850米的荒地、山谷、沟边、山坡草地、草甸及疏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四川等地。
【性味归经】平,甘、微苦。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消肿。
【主治】治痢疾,肠炎,疟疾,肺痈,咳血,吐血,下血,便血,白带,崩漏,痈肿,疮癣,瘰疬结核,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外用治创伤,痈疖肿毒。
【文献】
①《纲目》:"治吐血,下血,崩中,疟疾,痈疮。"
②《草木便方》:"清利肠胃,除风湿。治赤白久痢成疳,涂恶犬咬伤。"
③《本草原始》:"主无名肿毒,疔毒疥癞,臁疮溃烂。"
④《福建民间草药》:"去瘀生新,散郁止血。"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咳嗽,红崩。"
⑥《广西中药志》:"根:治产后脚软,流产。叶:可驱风。"
【常用配伍】甘草、茯苓、防风、大黄、白芷、苍术、荆芥、连翘、木通、金银花、天花粉、木瓜、防己、槐花、白鲜皮、土茯苓、风藤、白草根
【成分药理】
【用法用量】煎汤10~15克;或浸酒服。外用:适量,
【使用禁忌】孕妇慎用。阳虚有寒、脾胃虚寒等少用。
【中成药】消火止痢丸、痢特敏片。
【配伍选方】
①治牙痛:翻白草根。炖猪肉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急性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翻白草鲜全草适量,捣烂取汁含咽。(《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慢性鼻炎,咽炎,口疮:翻白草15克,地丁12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④治疟疾寒热及无名肿毒:翻白草根五七个,煎酒服之。(《纲目》)
⑤治大便下血:翻白草根45克,猪大肠不拘量。加水同炖,去渣,取汤及肠同服。(江西《民间草药》)
⑥治创伤出血:新翻白草叶。揉碎敷伤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⑦治痛经:翻白草(连根)45克,益母草10克。水煎酌加红糖,黄酒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⑧治肺痈:鲜翻白草根30克,老鼠刺根、杜瓜根各15克,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⑨治赤白痢疾(包括阿米巴痢疾):a.翻白草15克,白头翁30克。水煎服。(山东《中药学》)
⑩治赤白痢疾(包括阿米巴痢疾):翻白草18~24克,赤芍、甘草各6克。水煎去渣。每日2次分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11)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鲜翻白草干全草或根一至二两,浓煎,一日分二至三次服。(《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12)治浑身疥癣:翻白草,每用一握,煎水洗之。(《纲目》)
(13)治崩中下血:湖鸡腿根一两,捣碎,酒二盏,煎一盏服。(《濒湖集简方》)
(14)治咳嗽:翻白草根。煮猪肺食。(《湖南药物志》)
(15)治臁疮溃烂:翻白草(洗),每用一握,煎汤盆盛,围住熏洗效。(《保寿堂经验方》)
(16)治血友病:鲜翻白草二至三两。煎汤服,每天一剂。同时将鲜草捣烂,外敷出血处。(江苏《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7)治腮腺炎:翻白草干根,用烧酒磨汁涂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18)治脾胃虚弱白带:翻白草配浮萍参、鸡屎藤、隔山撬、糯米草根、土茯苓、苦荞头、仙鹤草。水煎服。(《成都中草药》)
(19)治吐血不止:翻白草。每用五、七科,嚼咀,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纲目》)
(20)翻白草缓解糖尿病:翻白草30克。煮水代茶饮;功效:清热、解毒,止痢止血。可调理内分泌。经临床验证,对阴虚有热者糖尿病有治疗功效。
(21)降血糖血压:翻白草、苦丁茶、绞股蓝茶各10克。上面3味茶草用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大火烧开煮沸,小火再煮20分钟。每日一剂代茶饮,当日也可以复煎1次。功用:清热解毒,除烦解渴。
(22)翻白草治血性疾病:取新鲜地区草全草2~4两(干品0.5~1两)切碎,水煎2次,两次煎液混合,加入少量红糖再煎片刻,2次分服,每日一剂,必要时可续服1~2剂。临床观察子宫功能性出血、月经过多、鼻出血、咯血、血尿和部分癌症出血共112例,结果治愈66例,有效29例。其中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效果最为满意,内科疾病次之。本品的止血作用以根部最强,如一例大咯血患者服干根1两,次日咯血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