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湿润的田埂溪畔,三白草总以它独特的三段式白斑叶片引人驻足。这种被《本草拾遗》记载为"塘边藕"的草本植物,其茎节处膨大如藕节,每逢盛夏便抽出穗状白花,远望犹如绿绢上点缀的珍珠串。民间采药人常循着它清冽的草木香气,在晨露未晞时采集全草。老药工们至今流传着"三白通淋,二便自清"的谚语,道出它在利尿消肿方面的独特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其富含的黄酮类成分,恰与古籍中"解热毒、消痈肿"的记载遥相呼应,这种古今认知的奇妙叠合,让这味平凡的水边野草始终在草药谱系中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中药名】三白草
【别名】水木通、五路白、白水鸡、白花照水莲、天性草、田三白、白黄脚、白面姑、三点白、白叶莲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植物三白草的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生于潮湿地及近水处。主要主产于江苏、安徽、江西等地。
【性味归经】寒,甘、辛。归肺、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白带,尿路感染,肾炎水肿;水肿,黄疸,淋浊,带下,痈肿,疗毒。外治疮疡肿毒,湿疹,脚气。
【文献】
①《唐本草》:"主水肿,脚气,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积聚,消疔肿。"
②本草拾遗》:"捣绞汁服,令人吐逆,除胸膈热痰,亦主疟及小儿痞满。"
③《植物名实图考》:"治筋骨及妇人调经多用之。"
④《岭南采药录》:"治淋浊,利小便,消热毒。"
⑤《广西中药志》:"治妇女白带及痧气。"
⑥《本草推陈》:"治火淋,虚淋,黄疸。"
⑦《湖南药物志》:"治痢疾,蛇咬伤。"
【常用配伍】白草、金银花、葛根、木香、栀子、血藤、蜈蚣、鸡血、鸡血藤、狗脊、苏木、射干、青木香、金钱草、梧桐、麻根、白木、柳根、白鱼、臭梧桐
【成分药理】有中枢抑制和抗精神病作用。三白草乙醇提取物可降血糖。三白草洗液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念珠菌、淋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三白草还有抗滴虫、镇痛、止痒、利尿、清热消炎、止咳祛痰等作用。50%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叶中所含金丝桃甙具明显的抗炎作用,大鼠植入羊毛球后,每天20mg/kgip共7d,能显着抑发炎过程,还有较强的止咳作用和抑制眼醛糖还原酶的作用,可能对预防糖尿病性白内障有益。
【用法用量】煎汤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中成药】三白草肝炎糖浆
【配伍选方】
①治疔疮炎肿:三白草鲜叶一握,捣烂,敷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绣球风:鲜三白草,捣汁洗患部。(《浙扛天目山药植志》)
③治高血压:三白草15~30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④治蛇咬:三白草茎叶捣烂,外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⑤治尿路感染热淋、血淋:三白草15克,车前草、鸭跖草、白茅根各30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⑥治细菌性痢疾:三白草、马齿苋各30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⑦治赤白带下:三白草、水芹、鸡冠花各15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⑧治乳汁分泌不足:三白草30克,猪蹄2只。水煮至肉烂。喝汤食肉。(《安徽中草药》)
⑨治痈疖初起:三白草15克,鱼腥草30克。煎服。另取三白草叶加桐油适量,捣烂外敷。(《安徽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