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作为传统中药的珍稀药材,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的医籍记载。这种取自黑熊或棕熊胆囊的干燥分泌物,在东亚医学体系中始终占据特殊地位。古人观察到熊在冬季蛰伏时不饮不食却能保持强健,遂将其胆汁视为"凝练天地精气"的产物。从《新修本草》到《本草纲目》,历代医家都详细记述了熊胆苦寒降泄的特性,认为其具有清热平肝、明目镇痉的独特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熊去氧胆酸确实展现出抗炎、保肝等药理作用,这种传统认知与现代科学的相互印证,使得熊胆在中药宝库中始终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中药名】熊胆
【别名】狗熊胆、黑瞎子胆、黑熊胆。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胆囊。
【产地分布】棕熊和黑熊皆有冬眠习性,栖于森林,多独居,喜白天活动,可直立行走。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南至华南。
【性味归经】寒,苦。归肝、胆、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主治】治热黄,暑泻,小儿惊痼,疳疾,蛔虫痛,目翳,喉痹,疔疽,鼻蚀,疔痔恶疮。
①《药性论》:"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
②《唐本草》:"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疳匿心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疳疮,耳鼻疮,及诸疳疾。"
④《医学入门》:"点眼去翳开盲。涂恶疮、痔瘘。"
⑤《纲目》:"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杀蛔、蛲虫。"
⑥《本草求原》:"治蓄血,血淋。"
【常用配伍】
【成分药理】有解痉、抗惊厥、利胆作用;对心脏的影响:云南墨胆之水溶液对离体蛙心少量兴奋,大量抑制。
【用法用量】0.15~0.3克研末冲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点眼。
【使用禁忌】有实热、虚证禁服。恶防己、地黄。
【中成药】复方熊胆通鼻喷雾剂、八宝五胆药墨、麝香丸、消痔软膏、熊胆胶囊、风热清口服液、龙泽熊胆胶囊、活心丸、白敬宇眼药、神农镇痛膏
【配伍选方】
①治痔疮:熊胆汁、片脑(研细)各等分。用水调匀,用棉签蘸取涂痔上。(《广西药用动物》)
②治蛔心痛:熊胆如大豆。和水服。(《外台》)
③治目赤障翳:熊胆0.3克,黄连3克,冰片0.9克。加冷水12克调匀,贮在瓶内备用。常点患处。孕妇慎用。(《广西药用动物》)
④治神经性胃痛:熊胆研末,每日服3次,每次0.9克,开水送服。(《广西药用动物》)
⑤治跌打昏迷:熊胆汁1.5~3克。冲酒服。(《广西药用动物》)
⑥治风虫牙痛:熊胆9克,片脑1.2克。上为末,用猪胆汁调搽患处。(《摄生众妙方》)
⑦治胆道炎、胆石症、黄疸:熊胆0.5克,郁金10克,茵陈蒿15克。水煎,日服2次。(《中国动物药》)
⑧治小儿疳疮:熊胆0.15克。汤化调涂于鼻中。(《圣惠方》)
⑨治疳羸瘦:熊胆、使君子仁各等分。研细,放入瓷器中,蒸熔,宿蒸饼,就丸麻子大。米饮送下二十丸,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熊胆丸)
⑩治小儿奶疳黄瘦,体热心烦:熊胆一分,青黛半两,蟾酥半两,黄连末半两,牛黄一分。上药,都研如粉,以猪胆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
11)治五痔十年不瘥:涂熊胆,取瘥止。(《千金方》)
12)治小儿惊痫:熊胆二大豆许,和乳汁及竹沥服。并得去心中诞。(《食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