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潮湿的山野间,苦地胆的紫色花序总在夏末悄然绽放。这种贴着地面生长的菊科植物,其貌不扬却藏着惊人的药性,老辈采药人常循着它特有的苦辛气味,在碎石缝中寻觅那披着糙毛的皱叶。民间唤它"地胆草",既道出其形态如伏地之胆,又暗喻其性味之苦能透达脏腑。清代《生草药性备要》早有记载,其根叶同用的传统延续至今,无论是疔疮肿毒还是湿热黄疸,在乡野郎中的药篓里总少不了这味"土抗生素"。现代研究更发现其富含的倍半萜内酯类成分,正为这株野草书写着新的科学注脚。
【中药名】苦地胆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
【产地分布】生于向阳山谷、村边、路旁、荒地等处低草丛中。分布于广东各地及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地。
【性味归经】寒,苦、微辛。归肺、肝、肾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治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外治痈肿疔毒、蛇虫咬伤。
【文献】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治肠风下血。"
②《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③《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④《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⑤《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⑥《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⑦《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
【成分药理】抗菌作用应用地胆草注射液(水煎浓缩后酒精提取液,再加醋酸铅去掉沉淀制成)作体外抑菌试验(纸片法,每纸片含生药量约30毫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倾注法,每15毫升含生药18~24克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用法用量】煎汤9~15克;鲜品用量50~10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禁忌】体虚者忌之,孕妇慎用。
【副作用】小鼠腹腔注射苦地胆注射液30g生药/kg(相当于成人用量1250倍),家兔静脉注射7.5g生药/kg,未引起毒性反应或死亡。家兔肌肉注射时,未发现局部肌肉充血、坏死等现象。体外作溶血试验时,未发现溶血现象。
【中成药】白及糖浆、化痔灵片
【配伍选方】
①治疟疾:地胆草全草15克,火烧花树皮30克。水煎服。(《中国民族药志》)
②治糖尿病(消歇):地胆头10株(连根叶),生姜15克。水煎代茶饮。(《岭南草药志》)
③治痢疾:地胆头60克。水服。(《贵州草药》)
④治眼结膜炎:地胆草、小叶榕树叶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全国中草药汇编》)
⑤治黄疸:地胆头连根叶洗净,鲜者120~180克煮猪肉食,连服4~5天。(《岭南草药志》)
⑥治月经不调,闭经:地胆草全草50克,红糖50克。水煎服。(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
⑦治疖肿,乳痛:地胆头全草适量。捣烂,加米醋调匀。敷患处。(《北海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⑧治百日咳:地胆头、天胡荽、马蹄金各9克,三叶青3克。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⑨治疗急性炎症:将地胆头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6克,每日肌注2~3次,每次2~4毫升。共观察112例,其中肺炎29例,上呼吸道炎24例,淋巴腺炎18例,肠伤寒12例,肺气肿合并感染10例,急性肝炎9例,支气管炎8例,皮肤感染2例。结果治愈68例,好转(症状好转后合用抗菌素;或先用抗菌素无明显疗效而改用本药治愈者)38例,无效6例。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⑩治疗口腔溃疹:地胆头干品1两,水煎服,每日1剂。经治22例,18例治愈,平均治愈天数3天。观察3个月无复发。副作用:个别服后腹部不适。老年及小儿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