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间老屋的檐角,常能看到风干的丝瓜瓤,粗粝的纤维网眼间藏着时光的沉淀。这种被农人随手悬挂的寻常之物,却是中药柜里一味低调的良药——丝瓜络。它从《本草纲目》的纸页间走来,老丝瓜褪去青翠外衣后,那些纵横交错的筋络竟在药炉中重获新生。古人发现其通络之性似人体经络,以形补形间,这看似枯槁的植物骨架便成了化解气血瘀滞的钥匙。今日当我们捏碎这轻若蝉翼的络网,仍能嗅到阳光晒透的草木香,那是跨越千年的智慧在指尖簌簌作响。
【中药名】丝瓜络
【别名】丝瓜网、丝瓜壳、瓜络、絮瓜瓤、天罗线、丝瓜筋、丝瓜瓤、千层楼。
【类别】活血止痛药。
【药用部位】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入药。以个大长条、去除外皮、网状维管束黄白色者为佳。
【产地分布】生于世界温、热带地区,有栽种。 主要分布全国各地。 药材主产江苏、浙江等地。
【性味归经】平,甘。归肺、胃、肝经。
【功效】通经活络,清热化痰。
【主治】治胸胁疼痛,腹痛,腰痛,睾丸肿痛,肺热痰咳,妇女经闭,乳汁不通,痈肿,痔漏。炭:能止血。治便血、血崩。
【文献】
①《现代实用中药》:"通乳汁,发痘疮。治痈疽不敛。作黑烧内服,治肠出血,赤痢,子宫出血,睾丸炎肿,痔疮流血等。"
②《陆川本草》:"凉血解毒,利水去湿。治肺热痪咳,热病谵妄,心热烦躁,手足抽搐。"
③《分类草药性》:"治乳肿疼痛,火煅存性冲酒服。研末调香油涂汤火伤。"
④《本草再新》:"通经络,和血脉,化痰顺气。"
⑤《医林纂要》:"凉血渗血,通经络,托痘毒。"
【常用配伍】茯苓、白芍、木香、当归、地黄、熟地黄、赤芍、牛膝、肉桂、丹参、木瓜、冬瓜、川芎、黄连、红花、桃仁、乌药、郁金、血藤
【成分药理①对肝脏作用:所含齐墩果时酸对大鼠肝脏由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损伤有治疗作用,能减轻肝细胞浆空心变性、疏松变性、肝细胞坏死及小叶变性反应。②齐墩果叶酸有强心利尿作用以及抑制S一180瘤株的生长。
【用法用量】煎汤3~9克。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者少用。
【中成药】驱风液、乳核内消液、尿石通丸、生乳片、坤元通乳口服液、丝白祛斑软膏、暑热感冒颗粒、坤月安颗粒、通络生乳糖浆、滑膜炎颗粒
【配伍选方】
①治胸胁疼痛:炒丝瓜络、赤芍、白芍、延胡索各9克,青皮6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②治胸痹及心气痛:丝瓜络15克,橘络3克,丹参10克,薤白12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③治尿道炎:丝瓜络水煎,加蜜少许内服。
④治风湿性关节痛:丝瓜络15克,忍冬藤24克,威灵仙12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⑤治痔漏,脱肛:丝瓜络,烧存性。同多年石灰、雄黄为末,以猪胆汁、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本草用法研究》)
⑥治中风后半身不遂:丝瓜络、怀牛膝各10克,桑枝、黄芪各30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⑦治乳少不通:丝瓜络30克,无花果60克。炖猪蹄或猪肉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⑧治小肠气痛,绕脐冲心:丝瓜络,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本草用法研究》)
⑨治急性乳腺炎,疮疖肿毒:丝瓜络、丹皮各9克,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炒枳壳12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⑩治湿疹:丝瓜络60克。水煎,熏洗患处。(《山东中草药手册》)
11)治手臂痛:丝瓜络10克,秦艽6克,羌活3克,红花4.5克,水煎服。(中医研究院《常见病验方选编》)
12)治水肿,腹水:丝瓜络60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13)治经事不行:丝瓜络(煅,研),每15克,酒下。(《(鱼孚)溪单方选》)
14)治绣球风及女阴搔痒:丝瓜络30克,蒜瓣60克。煎水10000ml。坐浴,每日2~3次,每次20~30min。(《疮疡外用本草》)
15)治关节痛:丝瓜络15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7天,去渣饮酒,每次1盅,每日服2次。
16)治慢性腰痛:丝瓜络切碎,焙成焦黄,研末,每日1个,分2次服,加黄酒少许冲服。
17)治子宫脱垂:丝瓜络48克,大曲酒500毫升。将丝瓜络烧存性,研细,分成14等份备用,每天早、晚饭前各服1份,用白酒9毫升送服,7天为一个疗程,问隔5~7天服第2个疗程。
18)治咳嗽多痰,胸胁痛:老丝瓜络烧存性,研细。白糖拌服,每次2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19)治乳腺炎:丝瓜络1个,烧存性,研末,用醋煮开,红糖水送服。
20)妇女经痛: 紫石英9克,全当归9克,桑寄生9克,炒杜仲9克,丝瓜络9克,麦冬9克,肉桂1.5克,吴茱萸2.4克,川椒2.4克,乌药3克,橘叶4.5克,橘核12克,白芍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程门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