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药的百草园中,郁金以其独特的香气与药效占据一席之地。这味源于姜科植物的药材,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药用智慧,更在当代中医实践中焕发新生。其性味辛、苦、寒,归肝、心、肺经,古人多用它来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恰如其名般能舒展郁结之气。无论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主血气心腹痛",还是现代研究揭示的保肝利胆作用,郁金始终展现着草本疗法的双重魅力——既扎根于古老经验,又与现代科学对话。当我们在药柜前遇见这抹橙黄色的身影时,或许会想起它背后绵延的文化脉络与不息的生命力。
【中药名】郁金
【别名】毛姜黄、毛莪术、玉金、白丝郁金、黄丝郁金、绿丝郁金、莪芩。
【类别】活血止痛药。
【药用部位】远志科植物瓜子金的干燥全草。
【产地分布】生于平原、田埂、山坡或荒野等处。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云贵川等区。
【性味归经】寒,辛、苦。归肝、心、肺经。
【功效】凉血化瘀,行气解郁,利胆退黄。
【主治】用于经闭痛经倒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失心癫狂,吐血,衄血,尿血,血淋,黄疸尿赤。
【文献】
①《本草述》:治发热,郁,咳嗽,齿衄,咳嗽血,溲血,头痛眩晕,狂痫,滞下,淋,并眼目鼻舌咽喉等证。
②《纲目》: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颠狂。
③?《本草正》:止吐血,衄血;单用治妇人冷气血积,结聚气滞,心腹作痛。
④?《本草备要》:行气,解郁;泄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治妇人经脉逆行。
⑤《唐本草》: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⑥? 李杲: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
⑦《药性论》: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温醋摩服之。
【常用配伍】甘草、大黄、黄芩、当归、香附、栀子、柴胡、白芍、黄连、木香、半夏、地黄、青皮、川芎、雄黄、陈皮、赤芍、茯苓、枳壳、薄荷。
郁金配伍丹皮、栀子:郁金活血凉血;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栀子清热凉血.三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活血之功效 用于治疗血热淤滞之出血之症.
郁金配伍香附、柴胡、白芍: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而缓急止痛.柴胡与郁金、香附相伍其疏肝解郁之功更显著;白芍与郁金、香附同用 其止痛之效更强.四药伍用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缓急止痛之功效 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
与木香、香附、甘草、当归、白芍、鳖甲、丹参、泽兰、蒲黄、五灵脂、降香等相合,可行气活血,疏肝解郁。
与菖蒲、连翘、栀子、大黄、明矾、白金丸、皂角、蜈蚣等同用,可清心开窍。
与生地、牡丹皮、栀子、滑石、生地黄、车前子等同用,可清热凉血。
【中成药】胆乐胶囊、排石利胆颗粒、牛黄宁宫片、益胆片、活血通脉片、冠心丸、消栓再造丸、固精麦斯哈片、苦胆片、解郁肝舒胶囊。
【成分药理】已开花植株的根及地上部分的5%浸液均有溶血作用。根的溶血作用与远志根(全远志)的溶血作用相当。
【用法用量】煎服3~9克。
【使用禁忌】阴虚失血及无气滞血瘀者忌服,孕妇慎服。
【注意事项】
①不宜与丁香、母丁香同用。
②《本草经疏》"凡病属真阴虚极,阴分火炎,薄血妄行,溢出上窍,而非气分拂逆,肝气不平,以致伤肝吐血者不宜用也。即用之亦无效。"
③《本草汇言》:"胀满,膈逆,疼痛,关乎胃虚血虚者,不宜用也。"
④郁金的种类分为广郁金和川郁金,广郁金(又名黄郁金)主产于四川;川郁金(又名黑郁金)生产于浙江温州,也称温玉金。两者功用大同小异,一般用广郁金较多,
川郁金的特点是:药性较温和,祛痰而又不致于过分虚散,体虚者可以选用;郁金习惯认为四川产品颗粒均匀,皮细,内色黄亮,品质最好。浙江产品颗粒大,较瘪瘦,皮粗,内色黑褐,品质较差。但在配方中,习惯称川郁金为广郁金,温郁金称川郁金,属错冠产地。应根据产地结合植物情况,研究更正。
⑤广西、云南产一品原名莪苓,为郁金的代用品,一九五九年《中药志》命名为桂郁金,同等使用。
⑥需用柴胡解肝郁而又嫌其则燥时,可用郁金配白芍代。
【郁金性状】
①黄郁金又名:黄丝郁金、广玉金。主产四川。
为植物姜黄的干燥块根,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两端稍尖,中部微满,长2~4厘米,中部直径1~2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灰白色细皱纹及凹下的小点,一端显折断的痕迹,呈鲜黄色,另一端稍尖。质坚实,横断面平坦光亮,呈角质状,杏黄色或橙黄色,中部有一颜色较浅的圆心。微有姜香气,味辛而苦。以个大、肥满、外皮皱纹细、断面橙黄色者为佳。
②黑郁金又名:温郁金、川玉金。主产浙江。
为植物郁金的干燥块根。长纺锤形,稍扁,多弯曲,两端钝尖,有折断痕而呈灰黑色,长3~6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皱缩或有细皱纹。横断面暗灰色发亮,中部有l条颜色较浅的环纹,中心扁圆形。气无,味淡而辛凉。以个大、外皮少皱缩、断面灰黑色者为佳。
③白丝郁金,主产四川。
亦为植物郁金的干燥块根。外形较黄郁金瘦长。断面内心呈白色(姜黄色素含量较少),内圈与外层之间有1条黄白色的环纹,质地模糊不透明。味微辛,香气亦较差。以个大、皮细、断面结实者为佳。
④绿丝郁金
为植物莪术的干燥块根。形状质地同黄郁金,但表皮较粗,断面色暗淡,深浅不一,少透明。味辛而重,香气不显。
【配伍选方】
①治尿血:郁金30克,捣为末,葱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盏,煎至三合,去滓。温服,日须三服。(《纲目》引《经验方》)
②治衄血,吐血:郁金为末,水服6克。甚者再服。(《简易方论》)
③治呕血:郁金(锉)、甘草(炙)各30克。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井华水调下,不拘时。(《圣济总录》郁金散)
④治肠梗阻:郁金、桃仁、瓜蒌各三钱。水煎后加麻油五两,一次温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妇人胁肋胀满,因气逆者:郁金、木香、莪术,牡丹皮。白汤磨服。(《本草汇言》引《女科方要》)
⑥治耳内极痛:郁金末,研细,每用一字,以净水调,倾入耳内,却急倾出。(《圣济总录》)
⑦治痒疮肿痛:郁金末,水调涂之即消。(《纲目》引《医方摘要》)
⑧治自汗不止:郁金末,卧时调涂于乳上。(《濒湖集简方》)
⑨治胆石及黄疸:郁金、熊胆、明矾、火硝。研细为丸或作散剂。每服一至三分。(《四川中药志》)
⑩治急性扁桃体炎:瓜子金五钱,白花蛇舌草五钱,车前二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11)治颠狂症:用郁金七两、明矾三两,共研为末,加稀同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12)治癫狂因忧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络心窍者:白矾三两,郁金七两。米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水送下。(《本事方》白金丸)
(13)治尿血不定:郁金一两,捣为末,葱白一握相和,以水一盏,煎至三合,去滓,温服,日须三服。(《经验方》)
(14)治血淋,心头烦,水道中涩痛,及治小肠积热,尿血出者:生干地黄、郁金、蒲黄。上等分,为细末。每于食前,煎车前子叶汤调下一钱,酒调下亦得。(《普济方》郁金散)
(15)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忍者:附子(炮)、郁金、干姜。上各等分为细末,醋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男子温洒下,妇人醋汤下,食远服。(《奇效良方》辰砂一粒金丹)
(16)产后心痛(血气上冲欲死):用郁金(烧存性)研细,取二钱,以米醋调灌能,转危为安。
(17)治鼻血、吐血:用郁金研细,水服二钱。不愈。再服一次。
(18)治痫疾:川芎2两、防风1两、郁金1两、猪牙皂角1两、明矾1两、蜈蚣(黄,赤脚)1条。用法: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空心茶清送下。《丹溪心法附余》卷十。
(19)治伤寒阳盛发狂,大便不通,腹胀满欲走:郁金3分、大黄(细锉,微炒)3分、山栀子仁3分、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锉)1分。上为细散。每服2钱匕,食后以葱豉汤调下。《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20)治妇女情志所伤胁肋胀满、月经不调;肝癌;胃癌;食道癌:郁金5g、木香3g、莪术3g、丹皮3g、花茶3g。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理气解郁。《女科方要》
(21)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痛有定处、入夜尤甚、食后重:丹参15克、郁金12克、白糖适量。丹参、郁金共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加入白糖溶化搅拌可。每日1剂,分1-2次服,连服4日。
(22)恼怒忧郁伤肝,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所致嗳气者: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郁金各10克,陈皮、青皮、旋覆花(包煎)各6克,甘草3克。加水适量,连煎2次,去渣取药汁300毫升。每日1剂,早、晚温服。(暖气频作者,去柴胡,加代赭石;口苦、嘈杂者,加左金丸、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