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易

马鞭草

马鞭草的药用价值:

㈠名称:马鞭草

㈡拼音:Mǎ Biān Cǎo

㈢英文名:European Verbena, Herb of European Verbena

㈣别名:顺捋草、靖蜒草(《南宁市药物志》),退血草、铁马莲(《湖南药物志》),田鸟草、铁扫手(《闽东本草》),凤颈草(《纲目》),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铁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国药植志》),鹤膝风、苦练草(《广西中兽医药植》),疟马鞭(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土荆芥、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㈤药材类别:全草类

㈥入药部分: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6~8月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㈦性味:苦;辛;微寒。 

①《日华子本草》记录:味辛,凉,无毒。 

②《蜀本草》记录:味苦,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记录:味苦,有毒。 

④《本草图经》记录: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㈧归经:入肝、脾经。 

①《本草再新》记录:入肝、肾二经。

②《得配本草》记录:入手阳明、足厥阴经血分。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记录:入肝、脾二经。 

㈨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论述: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下部NI疮者,血热之极,兼之湿热,故血污浊而成疮,且有虫也。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陈藏器谓其破血杀虫,亦此意耳。

马鞭草的药用价值

马鞭草的营养价值:

化学成份: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ey 5-羟基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质;叶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萝卜素。

继续阅读《马鞭草的药用价值》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全草供药用, 性凉, 味微葳, 有凉血、散瘀、通经、清热、解毒、止痒、驱虫、消胀的功效。

药理作用

1.对子宫的作用:马鞭草在浓度为1.6×10-2g/ml时,对大白鼠子宫肌条及非妊娠人体子宫肌条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动情期的标本对马鞭草最为敏感,加入马鞭草后常引起紧张性和收缩振幅同时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标本常常只是收缩振幅有所增加。人的子宫肌条对马鞭草的反应较弱,一般只是紧张性发生变化。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实验中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强作用,而和PGF2a则只有相加作用。马鞭草在足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浓度时,对空肠平滑肌去没有明显作用,也不能增强PGE2对空肠平滑肌的作用。

2.镇咳作用: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镇咳作用,其镇咳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甙。

3.抗炎止痛作用: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内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后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较水不溶部分为佳。水提取物对电刺激家兔齿髓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给药后1h开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在6h后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

4.其他作用:马鞭草甙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马鞭草的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

①《日华子本草》记录:"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②《本草拾遗》记录:"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③《别录》记录:"主下部匿疮。"

④《本草衍义补遗》记录:"治金疮,行血,活血。"

⑤《分类草药性》记录:"去小便血淋肿痛。"

⑥《生草药性备要》记录:"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纲目》记录:"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⑧《天宝本草》记录:"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⑨《现代实用中药》记录:"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马鞭草的功能与主治

马鞭草的应用与药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腹水。

②治疗产后乳汁不通和急性乳腺炎红肿。

③治疗晚期癌症.并发胸水腹水。

④治疗闭经、痛经。

⑤治疗疟疾。

附方

①治鼓胀烦渴,身干黑瘦:马鞭草细锉,曝干,勿见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温服。(摘自《卫生易简方》)

②治卒大腹水病:鼠尾草、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以粉和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摘自《补缺肘后方》)

③治伤风感冒、流感:鲜马鞭草一两五钱,羌活五钱,青蒿一两。上药煎汤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天。咽痛加鲜桔梗五钱。(摘自《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④治痢疾:马鞭草二两,土牛膝五钱。将两药洗净,水煎服。每天一剂,一般服二至五剂。(摘自《全展选编·传染病》)

⑤治妇人疝痛:马鞭草一两,酒煎滚服,以汤浴身,取汗甚妙。(摘自《纂要奇方》)

⑥治妇人月水滞涩不通,结成癥块,腹肋胀大欲死:马鞭草根苗五斤,细锉,以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于净器中熬成煎。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半匙。(摘自《圣惠方》)

⑦破腹中恶血,杀虫:马鞭草,生捣,水煮去滓,煎如饴,空心酒服一匕。(摘自《药性论》)

⑧治酒积下血:马鞭草灰四钱,白芷灰一钱。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摘自《摘元方》)

⑨治疳疮:马鞭草煎水洗之。(摘自《生草药性备要》)

⑩治乳痈肿痛: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块。擂汁服,渣敷之。(摘自《卫生易简方》)

⑾治疟,无问新久者: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摘自《千金方》)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脓肿:马鞭草一两,切碎晒干备用,水煎服,每天一剂。(摘自《全展选编·五官科》)

⒀治黄疸:马鞭草鲜根(或全草)二两,水煎调糖服。肝肿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钱。(摘自江西《草药手册》)

⒁治咽喉肿痛:鲜马鞭草茎叶捣汁,加人乳适量,调匀含咽。(摘自江西《中草药学》)

⒂治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马喉痹):马鞭草根一握,截去两头,捣取汁服。(摘自《干金方》)

继续阅读《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马鞭草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 

马鞭草的炮制:

拣净杂质,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马鞭草的食用方法

马鞭草的食用方法(药膳做法):

马鞭草茶

材料:马鞭草20克,白糖20克。

做法:

1、把马鞭草洗净,切成3厘米长的段。

2、把马鞭草放入炖杯内,加水250毫升;用武火烧沸,文火煎煮25分钟,除去药渣,放入白糖搅匀即成。

食法:每日2次,每次1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通经散瘀,利尿止痒。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小便不利者。

柠檬马鞭茶

材料:柠檬草20克,马鞭草20克。

做法:一茶勺的柠檬草和一茶勺的马鞭草加500—1000毫升热水。

功效:主要是作用于帮助久坐的人,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利尿、进而达到瘦身减脂的目的。此配方可以来泡澡。在浴缸里放七成满的热温水,加进柠檬草和马鞭约20分钟后可进入泡澡,进驻一边泡浴,一边按摩揉搓腰腹,大腿和小腿,这样效果更佳。

红花马鞭草茶

材料:红花15克,马鞭草20克,白糖15克。

做法:

1、红花洗净浸透;马鞭草洗净,切成3厘米长的段。

2、将红花、马鞭草放入炖锅内,加水250毫升,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5分钟,滤去药渣,放入白糖搅匀即成。代茶饮。

功效:红花马鞭草茶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清热解毒、利尿止痒,适用于小便不利等症状之乙肝病患者春季饮用。

马鞭草绿豆蜜饮 

材料:鲜马鞭草50克、绿豆30克、蜂蜜30克。 

做法:将绿豆洗净沥干,新鲜马鞭草连根洗净,用线扎成两小捆,与绿豆一起放锅内,加水1500毫升用小火炖1小时,至绿豆酥烂时离火,捞去马鞭草,趁热加入蜂蜜搅化即可饮汤食豆。 

食用方法: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数日。

马鞭草猪肚汤 

做法:马鞭草30克洗净后,切成小段;猪肚60—100克切片。将水煮沸,把猪肚、马鞭草倒入煮沸。去渣取汁,每日1次。 

功效:解毒杀虫,清热利湿,主治各型念珠菌性阴道炎。但孕妇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马鞭草蒸猪肝

材料:鲜马鞭草60克(干品3D克),猪肝60-100克。

做法:将马鞭草洗净切成小段,猪肝切片,混匀后用瓦碟载之,隔水蒸熟服食。每日1次。

继续阅读《马鞭草的食用方法》

马鞭草的副作用: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小毒,制剂可治疗疟疾、白喉、流行性感冒等。有些人服后有恶心、头昏、头痛、呕吐和腹痛等反应。

马鞭草的副作用

马鞭草的禁忌:

孕妇慎服。 

①《本草从新》记录:疮证久而虚者,斟酌用之。

②《本草经疏》记录:病人虽有湿热血热证,脾阴虚而胃气弱者勿服。 

继续阅读《马鞭草的副作用》

马鞭草图片:

马鞭草图片

马鞭草图片:

马鞭草图片

中药马鞭草图片:

中药马鞭草图片

中草药马鞭草图片:

中草药马鞭草图片

中药材马鞭草图片:

中药材马鞭草图片

继续阅读《马鞭草图片》

马鞭草的主要产地分布:

生于河岸草地、荒地、路边、田边及草坡等处。分布全国各地。主产湖北、扛苏、广西、贵州。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产。

马鞭草产地

马鞭草的性状:

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根茎圆柱形,长1~2厘米,表面土黄色,周围着生多数的根及须根。茎四棱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沟,具稀疏的毛;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片灰绿色或棕黄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具毛。顶端具花穗,可见黄棕色的花瓣;有时巳成果穗,果实宿存灰绿色的萼片,萼片脱落后,则见灰黄色的4个小坚果。气微,味微苦。以干燥、色青绿、带花穗、无根及杂质者为佳。

继续阅读《马鞭草产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