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民居的瓦垄间,常能看到一簇簇青绿的多肉植物倔强生长,这便是民间称为"瓦花"的瓦松。它不似园中花草受人精心照料,却能在烈日风霜中代代繁衍,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恰如它在中医药文化中的角色——虽非传统名贵药材,却在民间验方中默默守护健康。瓦松全草入药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本草》,其味酸性凉的特性,被用来清热止血、解毒敛疮。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既能治疗痔疮便血,又可外敷缓解疮疡,甚至现代研究发现其提取物具有抗肿瘤潜力。当我们仰望那些在屋檐上静静生长的瓦松时,或许能从中读懂中医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
【中药名】瓦松
【别名】向天草、瓦花、石莲花、瓦塔、塔松、石塔花、瓦莲花、岩松、瓦玉。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景天科植物瓦松的干燥地上部分花开时采收,除去根及杂质,晒干。
【产地分布】主要分布湖北、安徽、江苏、浙江、青海、宁夏、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地。
【性味归经】酸、苦,凉。归肝、肺、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血。
【主治】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疟疾,热淋,痔疮,湿疹,痈毒,疔疮,汤火灼伤。
【文献】
①《唐本草》:“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
②《本草图经》:“行女子经络。”
③《纲目》:“大肠下血,烧灰,水服一钱,又涂诸疮不敛。”
④《本草再新》:“治百毒,疗火疮,消肿杀虫。”
⑤《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痔疮肿痛出血,煎水熏洗。”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通便。”
⑦《河北药材》:“治水臌。”
⑧《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
【成分药理】含大量草酸。
【用法用量】煎汤3~9克。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者忌用。
【配伍选方】
①治吐血:瓦松,炖猪杀口内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鼻衄:鲜瓦松二斤。洗净,阴干,捣烂,用纱布绞取汁,加砂糖五钱拌匀,倾入瓷盘内,晒干成块。每次服五分至一钱,每日二次,温开水送服。忌辛辣刺激食物和热开水。(《全展选编·五官科》)
③治热毒酒积,肠风血痢:瓦松八两(捣汁,和酒一半),白芍药五钱,炮姜末五钱。煎减半,空心饮。(《唐本草》)
④治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瓦松二两,麦芽一两,垂柳嫩枝三钱。水煎服。
⑤治疟疾:鲜瓦花五钱,烧酒一两,隔水炖汁,于早晨空腹时服。连服一至三剂。
⑥治小儿惊风:瓦松五至六钱,水煎服。(④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小便沙淋:瓦松煎浓汤,乘热熏洗少腹。(《经验良方》)
⑧治火淋,白浊:瓦松熬水兑白糖服。(《四川中药志》)
⑨治痔疮:㈠瓦松炖猪大肠头服。(《四川中药志》)㈡鲜瓦松,煎水熏洗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湿疹:瓦松(晒干),烧灰研末,合茶油调抹,止痛止痒。(《泉州本草》)
⑾治灸疮,恶疮久不敛:瓦松(阴干),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后掺之。(《济生秘览》)
⑿治疮疡疔疖:瓦松适量,加食盐少许,共捣烂,遍敷患部,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⒀治疯狗咬伤:瓦松、雄黄。研贴。(《生生编》)
⒁治汤火灼伤:瓦松、生柏叶。同捣敷。干者为末。(《医方摘要》)
⒂治肺炎:鲜瓦松,每次四至八两,用冷开水洗净,擂烂绞汁,稍加热内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⒃治牙龈肿痛:瓦花、白矾等分。水煎漱之。(《摘元方》)
⒄治唇裂生疮:瓦花、生姜。入盐少许捣涂。(《摘元方》)
⒅治蜈蚣咬伤:鲜瓦松二两,酸饭粒少许,合捣烂烘热,贴患处。(《泉州本草》)
⒆治白屑:瓦松(曝干),烧作灰,淋取汁,热暖,洗头。(《圣惠方》)
⒇小便沙淋:用瓦楹煎浓汤,乘热熏洗小腹,约两时后可以下沙通便。
(21)通经破血:用鲜瓦楹五两熬膏,当归须、干漆各一两,烧烟尽,当门子二钱,共研为末,加枣肉和成丸仓,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红花汤送下。
(22)恶疮:用瓦松阴干,研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净患处,然后以药末涂搽。
(23)汤火伤:用瓦松、柏叶同捣烂,敷涂。
(24)头风白屑:用瓦松晒干,浇灰淋汁热洗。六、七次后即见效。
(25)带状疱疹:瓦松,捣烂外敷。(韩城李云亭方)
(26)治乳糜尿:瓦松6克。煎水适量,白糖冲服。《山东中医杂志》
(27)治肺热喘咳:鲜瓦松60~90克。煎水加少许白糖,连渣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