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医药的浩瀚宝库中,青蒿犹如一颗蒙尘的明珠,其貌不扬却暗藏玄机。这种生长于荒野田埂的寻常草本,叶片如羽裂开,夏秋之际绽放细碎黄花,自古便被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民间早有"三月茵陈四月蒿"的谚语,道出它随季节变幻的药用特性。真正让青蒿名扬天下的,是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那段关于"绞汁治疟"的寥寥数语——这看似朴素的记载,竟在千年后成为破解疟疾困局的关键密码。当我们拨开历史烟尘细察这味草药,会发现它承载的不仅是祛邪退热的传统智慧,更凝结着古今医者探索自然的执着目光。
【中药名】青蒿
【别名】草蒿、蒿子、臭蒿、臭青蒿、香丝草、酒饼草、苦蒿、香青蒿、细叶蒿。
【类别】清虚热药。
【药用部位】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荒地、河岸、路旁、村边。主要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广东等地。
【性味归经】寒,苦、辛。归胆经、肝经。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退黄,截疟。
【主治】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青蒿叶:清透解肌。青蒿子无退热功能,但可治便秘。
【文献】
①《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②《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朋。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
③《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④《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⑤《唐本草》:"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
⑥《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
⑦《纲目》:"治疟疾寒热。"
⑧《本草新编》:"退暑热。"
⑨《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
⑩《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常用配伍】甘草、柴胡、鳖甲、黄芩、麦冬、地骨皮、黄连、牡丹皮、白术、陈皮、青蒿子、地黄、知母、当归、茯苓、秦艽、人参、白芍、木香、川芎。
【注意】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成分药理】主要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解热、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降低血压,并且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尚能保护肝脏,防护辐射,缩短戊巴比妥睡眠时间等。
【用法用量】煎汤,6-15克,治疟疾可用20-40克,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浸绞汁饮;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禁忌】胃虚、泄泻、产后血虚、出汗多者勿用。
【配伍选方】
①治暑毒热痢:青蒿叶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②治蜂螫人:嚼青蒿敷之。(《肘后方》)
③治疗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 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 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圣济总录》青蒿丸)
④治劳瘦:青蒿嫩者(细锉)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不以时。(《鸡峰普济方》青蒿煎)
⑤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卫生易简方》)
⑥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仙方》)
⑦治中暑:青蒿嫩叶捣烂,手捻成丸,黄豆大。新汲水吞下,数丸立愈。(《本草汇言》)
⑧治暑毒热痢:青蒿叶30克,甘草3克。水煎服。(《圣济总录》)
⑨治聤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⑩治瘊子:新汲水按青蒿汁,调蛤粉敷之。(《百一选方》)
(11)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60克(童子小便浸,焙),黄丹15克为末。每服6克,白汤调下。(《仁存堂经验方》)
(12)治暑毒热痢:青蒿叶30克,甘草3克。水煎服。(《圣济总录》)
(13)治疗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 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便血用)冷水、粪后(便血用)水酒调服.(《永类钤方》)
(14)治少阳三焦湿遏热郁,气机不畅,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皮钱半,碧玉散(包)三钱。水煎服。(《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
(15)治阑尾炎、胃痛:青蒿、毕拨等量。先将青蒿焙黄,共捣成细末。早、午、晚饭前白开水冲服,每次二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6)治疗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 如常酿酒饮.(《本草纲目》)
(17)治疗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份.同豆豉捣作饼 日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圣济总录》蒿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