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潮湿的山野间,黄藤的褐色茎干常盘绕于乔木枝头,其貌不扬却暗藏玄机。民间采药人熟知,这看似寻常的藤本植物,断面会渗出鲜黄汁液,沾手难洗——正是这抹倔强的黄色,暗示着它作为传统药材的独特身份。明代《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称其"解热毒,利筋骨",而西南少数民族更将黄藤根茎煮水,用于缓解各类湿热之症。现代研究逐渐揭开其活性成分的面纱,但老药工们仍坚持遵循古法采收:只取生长七年以上的老藤,在梅雨季前截段阴干,方保药力醇厚。这味古老草药,至今仍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延续着它的生命故事。
【中药名】黄藤
【别名】土黄连、藤黄连、黄连藤、伸筋蘑、山大王、大黄藤。
【类别】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位】防己科植物黄藤的藤茎。
【产地分布】生于密林中,攀援于阔叶树上。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归经】寒,苦。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主治】治饮食中毒,热郁便秘,痢疾,传染性肝炎,疮痈,赤眼,咽喉肿痛。
【文献】
①《陆川本草》:"泻热解毒,通便,去水毒,消肿。治热郁便秘,痢疾,石水,疮痈,天泡疮,赤眼。"
②《药植图鉴》:"煎水服治发热头痛;磨碎敷疔疮。"
③《广西中药志》:"治阳黄,枪炮伤,烫伤。"
④《广西中草药》:"清心火,利小便。治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结膜炎,肺结核,疮疖,汤火伤;可预防流脑。"
⑤《纲目》:"治饮食中毒,利小便,煮汁频服。"
【成分药理】黄藤素能提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外抑菌试验表明,黄藤生物碱对柯氏表皮癣等真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30~60克煎服;外用适量磨汁或研末调敷。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配伍选方】
①治传染性肝炎:黄藤30~60克,酸咪咪(大叶酸浆草)15克。煮猪骨或鸡肉服,也可蒸甜酒服。(《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②预防流脑:藤黄连茎500克,加水2.5公斤,煮沸30分钟,每次10~30毫升,每日服2次。(《广西本草选编》)
③治天疱疮:黄藤15克,山东管15克。共研末,以茶油调涂患处。(《陆川本草》)
④治骨折:用(黄藤)根、茎适量研粉,配成20%凡士林软膏,均匀涂于纱布上,将骨折复位后敷于患处,夹板固定,5~7天换药1次。(《广西本草选编》)
⑤.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取黄藤1斤,加水5斤,煮沸半小时。每次服煎液1-3匙,每日2次。也可摘鼻喷喉。有一定预防作用。
⑥治疗瘤型麻风反应:将黄藤根制成20%的黄藤露。第1天服一次50ml,第2天加至100ml,分2次服。10天为一疗程。一般服2个疗程,重者3个疗程。治疗13例,麻风反应均消失,仅 1例于3个月后复发。初步观察,对结节红斑效果最为显着,一般5天左右即可消退、脱皮;对神经痛在7天内亦可减轻或消失。此外,还能使病人食欲增加,睡眠转好,精神欣慰和降低细菌指数等作用。黄藤的每日剂量应控制在生药20g左右(极量不超过生药30g),一般只有口腔干燥,四肢末端发胀等副作用,无需药物处理,只要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即可自行消失。如服用过量可出现中毒反应。
⑦防止发炎化脓:取黄藤0.5斤,加水5斤煮沸15分钟,过滤。用于洗涤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