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易

吴茱萸

吴茱萸的药用价值:

㈠名称:吴茱萸

㈡拼音:Wú Zhū Yú

㈢英文名:FRUCTUS EVODIAE

㈣别名:臭辣子、吴椒、吴萸、茶辣、辣子、臭泡子

㈤药材类别:果实/种子类

㈥入药部分: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㈦性味:辛;苦;热;小毒。 

①《药性论》记录:味苦辛,大热,有毒。

②《别录》记录:大热,有小毒。 

③《本经》记录:味辛,温。 

㈧归经:入肝、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记录: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②《汤液本草》记录: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㈨各家论述:

1.王好古论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以(吴茱萸)主之。故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方治厥阴病温脾胃,皆用此也。

2.《医学启源》论述:《主治秘诀》云,(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

3.《本草衍义》论述:吴茱萸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4.《本草纲目》论述: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

5.《本经逢原》论述: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冲膈冲眼、脱发咽痛、动火发疮之害。其治暴注下重、呕逆吞酸、肝脾火逆之证,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治肝火痰运嘈杂最效。

6.《本草汇言》论述:吴茱萸,开郁化滞,逐冷降气之药也。方龙潭曰,凡患小腹、少腹阴寒之病,或呕逆恶心而吞酸吐酸,或关格痰聚而隔食隔气,或脾胃停寒而泄泻自利,或肝脾郁结而胀满逆食,或疝瘕弦气而攻引小腹,或脚气冲心而呕哕酸苦,是皆肝脾肾经之证也,吴茱萸皆可治之。

7.《本草经疏》论述: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冷实不消,或为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其主除湿血痹、逐风邪者,盖以风寒湿之邪,多从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为邪所侵,则腠理闭密,而寒热诸痹所从来矣,辛温走散开发,故能使风寒湿之邪,从腠理而出。中恶腹痛,亦邪恶之气干犯脾胃所致,入脾散邪,则腹痛自止矣。

8.《本草便读》论述: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本为肝之主药,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其性下气最速,极能宣散郁结,故治肝气郁滞,寒浊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极而上,乃为呕吐吞酸胸满诸病,均可治之。即其辛苦香燥之性,概可想见其功。然则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湿滞浊,无不相宜耳。

吴茱萸的药用价值

吴茱萸的营养价值:

化学成份:吴茱萸果实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还含吴茱萸酸。又含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还含两种中性不含氮物质:吴茱萸啶酮和吴茱萸精。又含吴茱萸苦素。

石虎果实含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尚含不饱和的酮,暂称石虎甲素、挥发油、花色甙和甾体化合物。

继续阅读《吴茱萸的药用价值》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①散寒止痛

包括温中,也包括温经,用于经脉受寒的头痛、腹痛、痛经,温肝经经脉;温中凡胃寒或脾胃有寒的均可广泛使用。用于寒滞肝脉诸痛证。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经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的要药。治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导气汤。治厥阴头痛,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可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如温经汤。若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常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如鸡鸣散。略有行气作用,但偏于止痛。

②疏肝理气

辛苦而温,入肝经,用之可疏肝气去寒解郁,故可用于肝气郁滞所引起的各种病症,《本草便读》:“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本为肝之主要……其性不下气最速,极能宣散郁旨,故治肝气郁滞,寒浊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极而上。乃为呕吐吞酸胸满诸病,均可治之。”

③助阳止泻

它苦燥,能燥湿,用于泄泻、腹泻,虚寒泄泻证。本品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阳虚、有寒的泄泻,它补阳、散寒止痛、燥湿,最合适。

④止呕

用于胃寒呕吐证。本品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治中焦虚寒的脘腹冷痛,呕吐泛酸,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的呕吐,可与半夏、生姜等同用。它常和清胃热的黄连等配伍,治疗胃热呕吐或肝郁化火而引起的呕吐。

⑤温脾利湿

味辛能散,味苦能燥,性温能祛寒,故可用于因寒、温所致各种病症,《本草纲目》: “茱萸,辛热能散、能湿;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

药理作用

①中枢作用

大量吴茱萸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等。日本产吴茱萸醇提物有镇痛作用,用兔齿髓电刺激法证明,10%醇提物静脉注射0.1~0.5毫升/公斤有镇痛作用。静注0.2毫升,镇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而在寒冷时,比此二药为强。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1~0.5毫升/公斤,对家兔亦有镇痛作用;1~2毫升/公斤可使兔体温轻度升高。单用10%吴茱萸属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也能使兔体温上升。从另一种吴茱萸属植物Evodia xanthoxyloides F.Muell提出生物碱,其盐酸盐对小鼠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可使大鼠体温下降,还能对抗樟脑等对大鼠或小鼠所致的惊厥作用。

②抗菌作用

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琼脂挖沟平板法)。10%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③驱蛔作用

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较显著作用;对蚯蚓、水蛭亦有效。

④其他作用

吴茱萸属植物10%醇提物,给兔注射0.5~1.0毫升,血压有短暂而轻微的升高,呼吸轻度兴奋,增加颈动脉血流量。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2~0.5毫升/公斤静注,兔血压无显著变化,呼吸略增大;用0.02~0.1%对离体蛙心作用不明显,蛙下肢血管灌流,一般也不明显,先有扩张后收缩;对离体兔肠,初有短暂兴奋,后麻痹;对离体兔子宫,开始有兴奋作用。Evoxine毒性低,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皮下注射为705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为135毫克/公斤。吴茱萸的成分,如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有相似的镇痛、升高体温、轻度影响呼吸与血压的作用。吴茱萸次碱的分解产物芸香碱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吴茱萸因碱在小鼠有抗ColumbiaSK病毒作用。

从E.xanthoxyJoides中所得之生物碱,与茵芋碱相似,能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提高脊髓反射的兴奋性,松弛小肠平滑肌,提高横纹肌张力,在若干方面与麻黄碱之作用相似。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的功能与主治: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①《药性论》记录:"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②《别录》记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③《本经》记录:"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④《本草拾遗》记录:"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⑤《纲目》记录:"开郁化滞。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⑥王好古记录:"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⑦《日华子本草》记录:"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吴茱萸的功能与主治

吴茱萸的应用与药方:

配伍应用

①配五味子

吴茱萸辛苦大热,即能入肝中焦温胃暖脾散寒燥温,又可走下焦暖肝温肾,而疗寒疝寒泻,对于肾阳亏虚,脾失温煦,不能健运所致的泄泻,用之甚宜。五昧子酸温,有益肾收欲之功,与吴茱萸同用,能助其止泻之效。二药配对,一偏治本,一偏治标,有较佳的温敛固涩之功,可用于脾肾两虚、五便泄泻之证。

②配党参

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良好的暖肝开郁,温脾燥湿,除逆止痛的作用。党参具补气和中之功。二药相配应用,温中寓补,功专散寒补虚,即可暖肝,又可暖脾,可用于呕逆吞酸,胃痛吐利,本对药目前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神经性头痛,美尼而氏证。

③配黄连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吴 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杀虫。黄连苦寒泻 火,直折上炎之火势;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除 逆止呕。二药伍用,有辛开苦降,反佐之妙用,以黄连之 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 同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所应,共奏清肝和 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热错杂诸症。《成方便读》:“吴茱萸 辛热,能入厥阴……引黄连入肝,一寒一热,一苦一辛, 同治厥阴气火有余。”

④配当归

吴茱萸辛苦大热,能温中散寒、燥湿止呕,疏肝止痛,还能温肝肾而暖胞宫,治疗血寒经闭,行经不畅及腹痛等;当归味甘而重,辛而气轻,补血之中又能行血。二药合用,吴茱萸温散,当归行血以助之;当归温补,吴茱萸温散,当归行血以助之。当归温补,吴茱萸温经以行之,相辅相助。温经治血,调经止痛功甚著。

⑤配白豆蔻

《医学启源》:“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

⑥配高良姜

《赤水玄珠》:“吴茱萸良姜亦止腹痛。”

⑦配木瓜

吴茱萸辛开苦降。专走下焦,温经散寒,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木瓜和胃化湿,疏筋活络,两药合用,一散一收,和胃化湿,舒筋活络,温中止痛效强。主治寒湿困脾,霍乱吐泻转筋,或下肢酸软无力,疝气腹痛。

附方

①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摘自《圣惠方》)

②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服。(摘自《兵部手祭方》)

③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摘自《仁存堂经验方》)

④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摘自《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为末,炼蜜丸悟子大。每热水下五十丸,(摘自《朱氏集验方》)

⑥治头风:吴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根。(摘自《干金翼方》)

⑦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摘自《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⑧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摘自《仁存堂经验方》)

⑨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摘自《证治准绳》鸡鸣散)

⑩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摘自《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⑾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摘自《局方》戊己丸)

⑿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摘自《局方》夺命丹)

⒀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摘自《食疗本草》)

⒁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摘自《濒湖集简方》)

⒂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摘自《圣惠方》)

⒃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共研细末备用。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摘自《全展选编·皮肤科》)

⒄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⒅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⒆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诸疮亦治之。(摘自《古今录验方》)

⒇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21)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22)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23)呕吐、胸满、头痛。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24)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25)老人多年水泄。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26)转筋入腹。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泻即愈。

(27)胃气虚冷,口吐酸水。用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戊己丸"。又方:用川黄连二峡谷、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此方名"变通丸"。又方: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29)老小风疹。用茱萸煎酒涂搽。

(30)牙齿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腹中积块。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32)痈疽发背。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33)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发服。

继续阅读《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内服:煎汤,1.5-5g;或入丸、散。 

吴茱萸的炮制:

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

①《本草求真》记录:"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②《本草通玄》记录:"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吴茱萸的食用方法

吴茱萸的食用方法(药膳做法):

吴茱萸粥1

组成:吴茱萸15克(水洗去涎,焙干,炒)

用法:上药为末。以米60克,一同煮粥,空腹食之.

功用:散寒降逆。

主治:心腹冷气攻冲,胁肋疼痛。

来源:《饮膳正要》卷二。

吴茱萸粥2

材料:吴茱萸15克(汤浸7遍,焙干,微炒,捣末),粳米50g,葱白,豆豉。

做法:粳米加水以葱豉煮粥。粥熟,下吴茱萸粉6g,搅均匀。空肚子食用。

功效:温中散寒止疼。比较适用于心腹冷痛,痛和胁肋。

山药四神糊

材料:山药200g,肉豆蔻20g,吴茱萸10g,补骨脂30g,五味子20g,白糖200g。

做法:把以上各药烘干研为粉末,加入白糖和匀盛于容器中盖紧,每回取50g,先使用温热水调成浆,再入热水中煮到不厚不薄的糊食用。

功效:温肾健脾止泻。比较适用于肾虚腹泻,症见每天早上腹泻,伴有腰酸腿软,畏冷,四肢冰冷者。

羊肉葱姜汤

材料:羊肉150g,葱白,生姜各15g,橘皮6g,吴茱萸5g,白胡椒粉适量的。

做法:把材料同放到砂锅里,加(3碗)水将肉煮熟。喝汤吃肉,每天一剂。

功效:温中助阳,解表散寒。对脾阳虚又外感风寒的老年人最为适宜。

吴茱萸酒

材料:吴茱萸50g,甘草15g,白酒250ml。

做法:把前2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水煮沸,拿出待冷,浸泡1夜,去渣即可。口服。每回服30ml,每天服3回。

功效:温中解毒。比较适用于中恶心痛。

继续阅读《吴茱萸的食用方法》

吴茱萸的副作用:

吴茱萸有小毒,含有多种生物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大量可致神经错觉、视力障碍。

副作用表现

①服用后可出现猩红热样药疹,表现为四肢皮肤灼热、瘙痒不适,出现针尖大小鲜红色丘疹,压之褪色,颈前及上胸融合成片,界限不清,皮温升高。

②中毒后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腹痛、腹泻、视力模糊、错觉、脱发、胸闷、头疼、眩晕或皮疹。

吴茱萸的副作用

吴茱萸的禁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纲目》记录: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②《本草蒙筌》记录:肠虚泄者尤忌。 

③《本草经集注》记录: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④《本草经疏》记录: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继续阅读《吴茱萸的副作用》

吴茱萸图片:

吴茱萸图片

吴茱萸图片:

吴茱萸图片

中药吴茱萸图片:

中药吴茱萸图片

中草药吴茱萸图片:

中草药吴茱萸图片

中药材吴茱萸图片:

中药材吴茱萸图片

继续阅读《吴茱萸图片》

吴茱萸的主要产地分布:

1.吴茱萸: 生长于低海拔向阳的疏林下或林缘旷地。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2.石虎: 生于山坡草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 

3.毛脉吴茱萸: 生于村边路旁、山坡草丛中。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及贵州。

吴茱萸产地

吴茱萸的性状:

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高约1.5~3毫米。表面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细皱纹及鬃眼(油室);顶平,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毫米,棕绿色,密布毛茸。横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2枚。种子富油性,质坚易碎。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绿、饱满者为佳。

继续阅读《吴茱萸产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