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高原的云雾深处,生长着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山人参"的草本植物——峨参。这种伞形科的多年生植物,其肥厚的根茎在《峨眉山志》中早有记载,采药人常在夏秋之交踏着露水进山寻觅。不同于寻常药材的苦涩,峨参切片后透着清甜的木质香气,老药工们说这是"山魂"的味道。从明代《本草汇言》到现代民族药典,关于它"补脾益肺"的记载始终未断,而山民们更流传着用它炖老母鸡可治虚劳的土方。当我们拂开古籍上的尘埃,会发现这味低调的药材背后,藏着人与山林相互滋养的古老智慧。
【中药名】峨参
【别名】土白芷、广三七、胡萝卜七、南田七、土当归、水田七、土田七[四川]
【类别】活血止痛药。
【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峨参的根。
【产地分布】生于从低山丘陵至海拔4500米的高山山坡林下或路旁,以及山谷溪边石缝中。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新疆等地。
【性味归经】微温,甘、辛。归脾、胃、肺经。
【功效】益气健脾,活血止痛。
【主治】脾虚腹胀,乏力食少,肺虚咳嗽,体虚自汗,老人夜尿频数,气虚水肿,劳伤腰痛,头痛,痛经,跌打瘀肿。根:用于跌打伤吐血,腰痛,肺虚咳嗽,咳嗽咯血,脾虚腹胀,四肢无力,老人尿频,水肿;叶:外用治创伤。
【文献】
①《四川中药志》:"补中益气。治脾虚食胀,四肢乏力,肺虚咳喘,老人夜尿,并消水肿。"
②《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胃病,通气。"
③《湖北中草药志》:“健脾益肾,止咳,止痛。用于肺虚喘咳,头痛,胃痛,腹痛,腹胀,食积,失眠,小儿口疮等症。”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补中益气,去瘀生新。主治跌打损伤,腰痛,肺虚咳喘,咳嗽咯血,脾虚腹胀,四肢无力,老人尿频。
【常用配伍】
【成分药理根含峨参内酯即去氧鬼臼毒素、异峨参内酯以及还原糖、蔗糖,淀粉等。花含黄酮甙,为木犀草素在C7上的糖甙。提取物具有强壮,促进生长,增强免疫,抗炎,耐缺氧,提高机体适应性及镇静等药理作用,水煎液对脾虚有一定改善作用。
【用法用量】煎汤9-15克;或泡酒。
【使用禁忌】孕妇慎用。
【中成药】
【配伍选方】
①治老人尿多:峨参12克,桑螵蛸、益智仁各9克。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②治食积:峨参9克,青皮、陈皮各6克。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③治肺虚咳嗽:峨参、百合、天冬各12克,川贝克。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④治脾虚腹胀,四肢无力:(峨参)根9-15g。炖猪肉适量服。(《浙江药用植物志》)